2018上海春考作文分析


重磅首推!菁文教育2018上海春考作文五方会谈!

一线名师、诗人作家、专家学者、清复学霸共同带您深度解析!

【版权声明:独家原创版权专属,谢绝任何自媒体转载,如有需要请与菁文教育联系】


今天上午,伴随着2018年上海春考语文考试的结束,春考作文题目也在万众瞩目中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菁英教育旗下菁文教育高考政策研究中心,携手名校名师、著名学者作家和高能学霸,一起为您解读上海春考作文,让您第一时间饱飨思维盛宴。


一、真题回放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二、题目评析

      今年的春考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延续了近一两年大型考试作文题目的风格,材料简洁易懂,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

1、材料作文

上海春考从2014年“请以‘智慧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2015年“请以‘时间使我们丰厚’为题,写一篇文章”,再到2016年以“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为题目进行写作,都是命题作文。参加春考的学生,在大量练习材料作文的同时,还要重新适应命题作文的写作。从2017年开始,以材料作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今年延续了去年的题目形式,体现高考变中求稳的理念。

2、简洁易懂

在平时的校考甚至模考中,不乏篇幅较长或象喻性概念较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材料作文。比如下面的材料作文:

数年前,只有薛逸凡一个人的“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让她几天之内成为热门人物。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古生物这样一个生僻的专业时,薛逸凡不下百次地回答:“就是特别想学这个专业,就是为了圆儿时的古生物梦。”2016年6月,安永睿再次成为北大该专业的唯一毕业生。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一个,至今已是“六代单传”,但该专业一直保留着。其实,该专业的学生很受学界和市场的青睐。

针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专业和特殊的毕业生,你有什么看法?请从北京大学、薛逸凡或安永睿、高考学子的视角谈谈你的见解,阐释你的理由。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这则材料作文阅读量很大。而本次春考作文材料语言简洁,没有比较隐晦难懂的词语概念,句子关系简单。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避免阅读理解带来的干扰,通过作文的完成来显示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3、关注现实

近两年,上海的高考模考作文注重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或社会心理,引导学生能够就此进行思考、分析、评价。

比如2017年高考作文: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比如今年的模考作文: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真相变得越来越次要。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今年的春考作文中“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这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学生也都有过相似的心理体验,考场中遇到此题目就不会有太大的疏离感。同时也引导学生对这种普遍的心态进行思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利弊,进而形成自己正确的认识。


三、大咖解读

(一)名师说

陆宫羽(延安中学语文教师、高三备课组组长)

看到这个题目,很自然地就想到蔡健雅的《空白格》:“其实很简单,其实很自然,两个人的爱由两人分担;其实并不难,是你太悲观,隔着一道墙不跟谁分享。”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假如按照事情本来的“理”来说,“爱”就是超越所有物质因素的精神吸引,然而这样纯粹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几乎不可能存在,人们为自己的“爱”也总归要找寻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个题目把人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做考察,是带有对一个青年将来立足于社会的超前性的。所谓“世界自有其原则”,有点类似于老庄的“道”,或者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题目这样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引导考生不要太过纠结于一般的社会的价值判断,要找寻一个自然之理。所以立论上第一层就是不要先去纠结是非对错的判断,做事就是做事;那么更高明的是要超越一般常理,如圣人振木铎而教,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才是实现真价值,成就真人格。对于材料本身,考生是做选择还是评价,应该是可以自由的。

 

张华中 (格致中学语文教师)

材料总体包含两层次,三方面。容易看出人们对待自己的行为做相应的解释,也不难看出,这种解释很大程度上于事无补,沦为可有可无的自说自话。而辨识厘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对行为的解释没有与其背后包含的原则规律结合起来,以致于主观认知和客观世界有着较大的距离,导致之后的事情可能一仍如旧,在错误的路上惯性行驶,就是对学生思维认知的很好检测。当然,材料中的这三个方面应结合起来,统筹关照,不可偏废,围绕这些既可与宏大的社会历史勾连,也可与个体的生命体验、人生际遇相结合,有较大的言说空间。

 

(二)学者说

向以鲜(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上海2018春季高考作文题,看起来给考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但所要阐述或表达的内容却并不是那样自由: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考题,它的指向性是明确的,代表了一种普世认识,并不具有多义或纵深开掘的维度。一个好的考题,必能充分调度、激发考生的知识、情感或理智的潜能,并最大限度地为考生施展才智提供广阔舞台。

 

邹小娟(武汉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这是一篇有关如何看待客观世界和主观个人矛盾关系的议论文,考生要认识到世界是客观的,而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体现个人和社会价值,而尊重世界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则是前提之一。人生态度决定了个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积极地,正面去奋斗,顺应客观规律,就会成为客观世界的主人;相反,消极地,被动地,主观情绪化地看待客观世界,并与之疏离或隔膜,人就会成为客观世界的奴隶。


(三)作家说

秋水(著名作家、《海峡诗人》主编)

    生活中我们要不断面对各种选择,而这需要我们掌握客观冷静地分析事物的方法论以及在此期间保持身心的平衡。世间万物的运行的确有其自然规律,这也是引发人们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动力,同时其目的也恰恰是为人们更好地把握及创造生活提供支持性的依据。只要在遵循自然规律并懂得运用这些规律的前提下,为我们自己想要做或需要做的事,找出适合的切入口,冷静客观地找到可以行动的理由,避免盲目和自负,那我们就将是促使世界更加美好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世界也会支持我们的。

 

苏省(著名作家、《东方女性》主编)

世界客观存在,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因而人类不能无视规则客观而行,而是应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无论事前还是事后,为什么要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这种心理动机值得探索,而这个命题最终考量的是考生人生观的哲学深度,是对人该如何认识与处理自己和世界之关系的问题的解答,要答好这样的思考题,是需要思维深度的。

 

颜梅玖(著名作家、人民文学诗歌奖获得者)

人生存于世,为了逃避也好,寻求安慰也罢,在面对不同的人生境地之时,我们总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充分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到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性,勇于面对敢于担当,才是合理的做法。在大自然面前,“任性”往往会收获残酷的惩罚,无论你主观上找到任何理由,都无法改变客观的世界原则,自我麻醉和逃避是无效的,这个作文题很好地激励了青年学生从对世界的认识论上去思辨,是一道优秀的作文题。

 

(四)学霸说  

吴雨桐(就读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126分)

题目中“然而”一词可将材料分为两部分,一是“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找到了什么样的理由?(事例分析)为什么要找理由?(心理动机)这样的理由真的“充足”吗?(可正反叙述);二是事情还是原样,世界自有原则:这原则是指什么?(例如我认为是不可改变不可否认的真相)世界是如何保有原则的?(事例分析)……“然而”说明前后两者存在矛盾冲突,可由此得出:寻找所谓的“充足的理由”其实是徒劳无意义的(逻辑分析+例证,可从个人上升到社会、国家层面),因此,最后提出自己的倡议(例如,不如勇于承认和接纳过去的一切,将重心放到眼前事和未来上等)、总结观点。

 

卢之琳(就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实验班、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123分)

一个作文题出来,首先要找准思考的切入角度,就近年来上海高考的命题规律而言,一个题目通常存在一对矛盾,我们通常要找准矛盾点。这个题目中,坚持自我的主观性和世界万物运行的客观性构成一对矛盾,然后我们就必须在一个连续体中考虑,矛盾因何而来、以何化解、有无意义,最后要找准一致性,即认识到矛盾点看似水火不容,实则体现了同一个原理,相互依存,和而不同,都是为修炼人的生存能力和精神境界而存在。

 

四、菁文教育高考政策研究中心解析

主观充足理由与客观世界原则

这则材料简短易懂,关系明晰。前半句话“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表述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后面的话以“然而”转折,表明客观的世界原则并不会因为人的充足理由而改变事情的真相和实质。这一转折使材料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确立了作文写作的基本方向——抛开主观理由,尊重世界原则,直面事实结果。

一则给出了基本思辨方向的材料,如何写得更有深度和广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梳理一个分析材料的基本思路。

人为什么会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材料中“往往”一词表明人们大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在行动之前或之后以各种理由来印证自己行为的正确性,这是人性之必然。

人性之必然就合理吗?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寻找理由”是一种必然心理就没有理性思考,因为有的理由是合理的、正确的,而有的理由却是不正当的、错误的。当人的行为与客观世界原则相一致时,寻找理由可能是让自己下定决心进行决策,可能是给自己一个向前的动力,可能是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意义和价值。当人的行为与客观世界原则相龃龉时,事情的结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寻找理由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可能是一种自我掩盖,可能是一种不愿面对事实、不愿承担责任的消极逃避。比如项羽乌江自刎,哀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可是历史是客观公正的;明星吸毒,就会以交友不慎、压力过大为理由为自己开脱,但是“现代人谁没压力?你压力就一定比为生存而忙碌的老百姓大吗?”违法犯罪的事实是不会因任何理由而改变,残酷的惩罚也不会因为任何主观理由而减轻或消除。

为什么客观世界原则是不可改变的?荀子说:“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识到自然规律的恒常不变;人类社会也自有其恒常不变的原则,这就是文明社会的法律法规,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意识,“事实胜于雄辩”普遍认识。这些恒常的原则保证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了社会与个人的发展。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无需为自己的行为去寻找理由,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勇于承担责任的决心,充分尊重世界的“规则”,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让自己的行为合乎世界自有的原则,才能最有效最合理地发挥主观能动的力量。

总而言之,2018年的春考作文题,在简单的语言表述背后,深藏理性思辨的玄机,引导着青年学子去深度观察和分析主客观之间的二元对立和统一,是能够体现思维水平差异、检测语言素养和哲学认知的好题目,考生应该充分调动语言与认知积累,明确考查要求,找准切入的角度,在行文中体现出较为成熟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