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经过今天上午两个半小时的紧张奋战,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考试落下了帷幕,第一批00后考生走出了考场,人们关注的高考作文题目也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菁英教育旗下文科品牌——菁文教育高中团队,从命题特色、审题分析、相关作文题目及素材链接、学生微写作等几个角度,为您及时、准确、专业地呈现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评价、解析、拓展和写作实践。我们不仅关注自身的成长需要,更关注您的需要,希望为更多高中学生和家长提供语文学习的辅导和帮助。


一、原题呈现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命题评价

2018年的作文命题,不出意外地延续了近年来上海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三大特点:一是引导学生贴近并关注生活,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二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评价分析的能力;三是注重思辨性。

从命题看,评价与分析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依然是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标准里的核心要素。

2016年,“评价他人的生活”的题目一面世,即收获各界好评无数。因为在“心灵的微光”“更重要的事”“自由与不自由”和“柔软和坚硬”这些更偏重于哲学性思辨的抽象命题,导致学生的作文走向“凌空蹈虚”之后,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开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贴近青年人的生活视角,又有足够的解析和评价空间,既达到了文学性与思想性考查的目标,也有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养成的正面导向。学生感觉容易着笔有话可说,阅卷者认为更方便对不同思维层级下的书写进行合理评价,于是,此后的“预测”依然沿袭了社会现象评价类型,今年的“需要与被需要”,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现象”,但依然是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紧密关联的心理评析和价值探讨。

作为第一批迎来18岁成人仪式及高考的00后,如何辩证地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是引人关注的问题。所谓的辩证性思维,不仅是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把话说绝,不把路堵死,更重要的是能对二元对立的矛盾和相互依存与影响的关系进行针对性解析。以“预测”为例,不是写出我们生活中有时相信预测有时不信预测就可,关键在于能在现象分类、原因探究与提出对策上展现出考生的充分思维力。因此,今年的作文考场上,仅仅写出人都有关注自身需要和被他人需要的需求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理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今年的作文题,引导着首批00后在即将步入人生的新阶段之时,深入思考个体与他人、族群、社会、国家甚至人类、宇宙之间的关系,去思考“我们中的我,我中的我们”(钱理群语)的辩证性,去探索自身需求与人生价值实现的路径,在追求自身需要与被需要的实现过程中去探寻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引导让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延续以往特点的基础之上,亦能更好地贴近时代与现实生活,全方位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思辨能力与社会认知,总的来说,是一次令人惊喜、值得赞赏的有效命题。


三、审题分析

面对这则评价社会心态的作文材料,我们要依据以往的评价分析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理清作文的基本思路。在审题分析的过程中,既要把握材料的核心概念——被需要,分析这一社会心态产生的各类原因,评价其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要理清各个相关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写出层次,写出深度,展示自己的文字功力和思维水平。

(一)明确概念

这则材料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需要”,并且围绕这个高频词“衍生”出“自身需要”“他人需要”与“被需要”等概念,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

需要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欲望和要求;自身需要是从个体角度出发,为了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希望得到的支持和条件;他人需要是从他人和社会角度出发,是他人为了生存、发展或者社会为了发展进步希望得到的帮助和条件;而“被需要”则是指一个人渴望在他人的生活或者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作用,能够给予支持和提供帮助。

当然,无论是需要还是被需要,都有不同的层次,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学生在具体写作时,未必要对以上概念做出十分科学理性的解释,能够用具体的事例或者形象化的表述来阐释都是可以的。只有明确了概念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写出你的思考与认识。

(二)分析原因

析因是评价型材料作文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被需要”的心态既然普遍存在,必然有其原因。学生可以在行文过程中,就此进行有条理的、不同层次的分析。

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联系。人们既要通过自我的努力,也需要借助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来实现自身需要;同时也在他人需要中体现自我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级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都属于需要的高层级,人只有在社会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被别人需要,才能有一种充实感和满足感,才能获得他人、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体现自我的价值。

(三)意义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除了能够体现自我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他人与社会的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过:“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也应该思考,当“被需要”的时候,我们能够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人,有利于他人,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大行其道,自我利益追逐成为至高目标的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自身的需要,而忽略或漠视他人需要。而这则材料能更好地引导考生关注思考个体价值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四)辩证深入

这则材料的核心概念是“被需要”,但学生在具体的作文过程中必定要关注其他相关概念,在不同概念的关联分析中写出自己的深入认识。

1、关注自身的需要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能够被他人需要则是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人们在被他人需要的时候,也不能羞谈自我需要,忽略自身的需要,就如后面作文链接中的普通工人和地委书记。

3、“被需要”、满足他人需要,有时可能会暂时牺牲自身的需要。

4、对于不合理的“被需要”,我们也完全可以拒绝,比如演员孙俪停止资助贪得无厌的被资助者。

5、不能把“被他人需要”变成一种救世主心态,当成一种自我炫耀、获取名利的机会。就如陈光标的高调慈善一般。

6、我们存在“被需要”的心态,也要考虑他人到底需要怎样的支持和帮助,比如雅安地震发生后,各路救援盲目涌向灾区,导致道路拥堵,影响救灾。

四、作文链接

    我们从以往模考题目中选择了一些与2018高考作文相关的题目呈现给大家,并配以简单的评析。

【作文呈现】(2017-2018徐汇二模)

当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会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这种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作文评析】这篇模考作文主要揭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都关注自身需要,以自我需求为主,而不关注他人需要。这和2018年高考“不仅关注自身需要,也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关键字句有关联之处。

【作文呈现】(2013-2014闸北二模)

他,扰攘行人中的一员,在哭寻母亲的小孩子身边漠然而行;他,前呼后拥的显贵,在跪求施舍的白发人面前昂然走过。

  一个声音说:这很正常。另一个声音说:这是“常而不正”!

他,一个普通的工人,为了帮人打官司而常年奔走在外,最后倾家荡产;他,一个地委书记,为了资助灾后余孤而去医院卖血,最后以身殉职。

一个声音说:这很正常。另一个声音说:这是“正而不常”!

要求:(1)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作文评析】这篇模考作文材料中的“在哭寻母亲的小孩子身边漠然而行”“在跪求施舍的白发人面前昂然走过”的“他”只注重自身的需要,而“为了帮人打官司而常年奔走在外,最后倾家荡产”“为了资助灾后余孤而去医院卖血,最后以身殉职”“他”是实现“被他人需要”,但没有很好地关注自身的需要。

【作文呈现】2013-2014黄浦一模)

有人说,每个人的心中都同时住着“大我”和“小我”,不同的人生经历都有过“大我”的追求和“小我”的体验,或者更多是这两者密切牵手的过程。对此人们会有许多各自不同的思考。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作文评析】这篇模考作文中的关键词“小我”是自我价值,也就是“自身的需要”,“大我”则是社会价值,正是“被他人需要”,一个人的价值其实是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和2018高考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素材链接

    以下内容是与此次高考作文相关的素材链接,并配有相关评析。

(一)张弥曼:被天上的馅儿饼砸到了头上2018暑假高一尖子班第5讲)

【素材呈现】

①张弥曼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她被评为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②出生于1936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她,因为受到从医的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立志当医。然而在她上高中时,刘少奇提出:“地质是工业的尖兵。”号召青年学生积极投身这一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学科。矢志报国的张弥曼很快改变了理想,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父母并不支持她的决定,因为搞地质研究实在太艰苦了,但张弥曼却毫不动摇。此后的几十年内,她全身心地扑在这个学科上,再苦再累也没有回头。

【素材评析】

张弥曼放弃了原本学医的理想,响应祖国的号召投身地质学,这种“被需要”与她渴望报效祖国的“自身需要”相契合,是更高层次的“自身需要”,而她最终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自我需要与人生价值。

)缅甸之花:昂山素季(2018春季高二强化班第7讲)

【素材呈现】

①位于仰光的茵雅湖岸一座破败的公寓里戒备森严,缅甸著名的“政治犯”昂山素季就囚禁在这里。

②在牛津大学学习的期间,她就多次表示,以后一定要返回缅甸,帮助同胞过上更好的生活。她与牛津大学教授迈克·阿里斯婚姻美满、幸福,他们在牛津平静地过了几十年。但是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她又会毫不犹豫地付出自己。因为母亲病危而选择回国的昂山素季很快就卷入了政治漩涡中。

③1988年8月8日,军政府向反抗当局的示威人群扫射,造成5000余人死亡。8月26日,素季对50万名示威者发表了演讲。在她决定首次发表演讲前,军政府散布要刺杀她的谣言,但昂山素季对这些泰然处之。同年9月,昂山素季组建了全国民主联盟,并出任总书记。从那一刻,昂山素季不再是一名旁观者,她成了军政府最头疼的对象。她没有权力、没有金钱、没有官衔,但她的勇气和坚持却赢得了缅甸人民的心。

【素材评析】

昂山素季因为被祖国与人民需要而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平静生活,尽管历尽坎坷,但是在她奋斗的过程中,这种“被需要”给予了她巨大的勇气与能量,让她在各种险境之下都能泰然处之。她的勇气和坚持赢得了缅甸人民的心,而她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三)家委会豪华班底,到底哪不对劲(2017秋季高三强化班第16讲)

【素材呈现】

①2017年11月下旬,有网友上传了几张上海某小学家长微信群的聊天截图,几位参选家委会的家长为了“上位”使出浑身解数,纷纷爆出自己名校、海归、高管的履历。

②大家把目光聚焦在参选者的身份上,提出质疑。参选者身份“显赫”,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而家委会面向所有家长,谁都有资格参选,不能说名校出身、海归或者高管高官参选就有问题。相反,这些家长因具备比较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过硬的个人能力,更适合做家委会的工作。当然,前提是,参选者的确是出于责任心,而学校也完全是出于公心。

【素材评析】

家长参选家委会确实体现了一种渴望“被需要”的心理,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这种“被需要”究竟是确确实实想要做实事呢,还是一种自我炫耀与虚荣,甚至是一种利益交换的手段?满足了这种“被需要”的心理,究竟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呢,还是为了沽名钓誉?

(四)爱因斯坦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2017暑假高一强化班第8讲)

【素材呈现】

①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而爱因斯坦却说:“不会,我当不了总统。”

②之后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也打去电话,表达了对爱因斯坦当总统的期待,然而爱因斯坦还是坚定地拒绝了。不久,他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素材评析】

受邀出任总统,这是一种荣耀、肯定,也是国家和政治层面的“被需要”。但是面对这种巨大的“被需要”,爱因斯坦选择了拒绝。尽管每个人都渴望“被需要”,但是当我们真的面对他人的“被需要”的时候,也许还需要我们自己的理性判断,去分析这种“被需要”与“自身需要”是否契合。否则一味地超过自己限度地去满足他人的“被需要”,最终也许会导致令人失望而再也“不被需要”了。


六、微写作

面对新鲜出炉的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菁文教育在读高二学员踊跃参与此作文题的微作文写作,第一时间便发来了他们眼中的“被需要”。

微写作(一)

生活中,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会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自身需要的满足是“被他人需要”的前提和基础。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一直倡导我们中的我,我中的我们”。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不能够单独生活,每个人除了实现自我价值,也需要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世界的日新月异,身处于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状态中,人与人之间会有更加密切的联系,人们之间相互的“被需要”会更加普遍。这种“渴望被他人需要”,有的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有的可能也是出于对自身被遗忘、被忽视的担忧,是掩藏于个人内心深处孤独的表现之一。社会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孤寡老人,子女用有限时间的陪伴似乎也不尽如人意,老人依旧是郁郁寡欢。老人更喜欢自己去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不为赚钱,而是实现了“被需要”的价值。这些老人的举动正是渴求别人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是担忧自身被忽视的体现。

微写作(二)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有基本的自身需求,还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在当今社会中,时刻处在一个“圈”里,这个“圈”包括你的同事圈、朋友圈和亲友圈,甚至你在任何一个公共场合与其他周围人形成的一个短暂的交流圈。在这里圈里,我们可以从内在出发,修炼自己,让自己一步一步更加健全和完美。但既然是一个“圈”便避免不了沟通、交流,我们在与别人相处时,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往往体现在被别人“需要”。被需要从外在的角度而言,是对个体的价值的肯定和认可。日本有这样一家特殊的餐厅,里面的服务员全部都是60岁到80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年人,面对顾客,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没有疲惫和倦怠。顾客竖起的大拇指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生病的一无是处的老人,而是知道自己此刻被别人所赞赏、所需要。在这里,这些老人体会到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这时候,他们的需求不再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即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被他人需要是更高层次的自我需要,我们的个人价值也才能得以体现。